书香校园∣做乡村儿童阅读公益不能一厢情愿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被誉为“中国书业第一媒体”,一纸风行60载。
*本文转载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成长教育周报》执行主编刘海颖对向荣公益基金会执行团队的采访报道,于2023年4月7日出版。
5年间,1200多个班级图书角,
20多间乡村学校阅览室,
为7.1万名乡村孩子搭建起“阅读家园”。
仅在2022年,
6.737万册童书、7场阅读夏令营、
13场教师阅读培训,
覆盖40所学校。
这其中,有愿孩子们“高飞”的恳切,
也有盼他们“抱根”的淳朴。
1
推动阅读,功夫在阅读之外
2017年底,向荣公益基金会成立,由长期关注、支持乡村教育的爱心人士和学者共同发起。团队在初期调研中发现,很多乡村学校没有课外书,便很快结合99公益捐赠了第一个班级图书角。
于是,2018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三拱桥乡泡水乡音小学的孩子们有了第一批课外书。“那里因为地势低,到了雨季,很多地方就经常会泡在水里。学校当时连校门都没有。”
事实上,像这样的细节,向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丁广泉说到一些学校时都会随口补上几句。而也恰恰是这些细节,让丁广泉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想可持续地深入推动乡村儿童阅读,不能只关心阅读,先要作一些阅读之外的准备。
在湖南省平江县万寿镇大塘学校图书角,
孩子们静静地读书。
虽然阅读已经被普遍认为很重要,但实际上很多乡村学校还有自身发展逻辑下更关注、更紧迫的需求。向荣公益基金会作为一家整合优质教育服务资源、提供综合干预解决方案的服务型乡村教育公益机构,在推动乡村儿童阅读这件事上,选择了从满足学校当下“正发愁”的需求入手。
当学校终于把旗杆从厕所旁移到学校中央并且还有了一个写着《少年中国说》的主席台背景墙时,当校长不用再为打印试卷而租借打印机时,当孩子们因为学校建了浴室而不再那么容易有皮肤病时,推动阅读更容易变得水到渠成。
在丁广泉看来,“让学校、教师、学生更有尊严,与学校建立起情感关系,才更容易让阅读项目落地,并且变得可持续。”在与学校打了几年的交道后,向荣公益基金会首先会在孩子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玩乐睡等方面做好帮扶,此外还包括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之后,紧接着就做阅读。”
在团队的调研中,乡村学校首先对图书有刚需。大多数乡村学校班级没有图书角,很多阅览室还只是“放书的仓库”,其中不乏老旧书、养猪书、几十册副本的充数书……这些书远远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阅读需求。除此之外,教师怎么引导、阅读活动怎么开展等等都是现存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给予”和“接受”会变得理所当然。
“乡村学校差异性比较大,公益机构不能一厢情愿。”丁广泉说,“有的乡村学校发展的确很薄弱,可能有了图书角也用不起来,或者最多就只能跟着做一次阅读活动就算很不错。从一些国际研究来看,其实只要书送下去,就会有效果。而对于一些还面临着各方面考核和压力的乡村学校,还要耐心地等一下。针对一些活动,有些学校第一次不愿意参加,第二次或者第三次可能就愿意参加了,慢慢就捂热了。”
另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还在于,怎么去肯定乡村教师。一些很年轻的乡村女教师,守着乡村里的孩子不忍离开,也有很多无处诉说的实际困难和心理波动。丁广泉记得,女教师聊着聊着流起眼泪的情景,而流泪的原因可能也仅仅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坐在面前安静地听我说一个小时的话。”
乡村教师有很多现实性的问题,而这些不能成为否定他们的理由,“更不能以带来外部资源为由一上来就提要求,一上来就要求他们提升。”了解并理解教师们和学校的真实需求和真实情况,而不是简单主观、高高在上地去定义他们,在丁广泉看来是破题的关键。以这个认知为前提,在推动乡村儿童阅读或者说在推动教师带动乡村儿童阅读方面,向荣公益基金会尝试在骨干、积极、一般等维度做分层,不作强行要求。“要推动乡村儿童阅读,首先还是要推动乡村教师,让他们感受到尊重、认可,有动力,有期待。”
用心耕耘,相信种子。这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善意。
2
硬件服务化,让温度变深度
从班级图书角着手,向荣公益基金会在阅读上已经深耕5年。到目前,向荣公益基金会已捐助1200多个班级图书角,20多间乡村学校阅览室;针对图书角,一~三年级的图书量在70~90册,四~六年级的图书量在90~110册,连续3年增补。仅在2022年,14间乡村阅览室建成,525个班级图书角落地,6.737万册童书来到孩子们身边,30所学校自主开展阅读活动,7场阅读夏令营、13场教师阅读培训如期送达。更重要的事,在这些数字背后。
“硬件服务化”,丁广泉用5个字总结数据背后的模式,言简意深。让孩子们对书有拥有感,这是第一步。向荣公益基金会捐赠的书柜全部为敞开式、无法上锁,避免一些乡村学校对书过度重视、过度保护,让孩子们确确实实把书拿到手里。“这可是爱心人士捐赠的书,千万不能弄丢弄坏。”相比于教师们这样的叮嘱,丁广泉更乐于听到:“书可以拿回家看,同学们自己来做图书管理员……”
在班级图书角的每本书后面都盖有一个章,上面写着:向荣公益 快乐阅读。让孩子们接近图书、亲近阅读,在“去表面化”的过程中,让阅读从“有温度”逐步走向“有深度”。2022年暑期,向荣公益基金会阅读项目在四川、湖南等地区开展了7场阅读主题夏令营,421名乡村儿童在阅读与艺术、音乐、游戏等相结合的互动活动,体验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在河南省巩义市夹津口镇中心小学,
师生们在阅览室上绘本阅读课。
在刚刚过去的3月,向荣公益基金会举办了今年首场教师活动,近50名乡村一线教师相聚河南,参加为期两天的“绘本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培训。向荣阅读项目负责人夏婷在开场时说:“期待教师们把阅读活动带到课堂,让图书角‘活’起来,帮助孩子们更多地体会阅读的乐趣。”
在培训中,教师们了解绘本教学的基本流程以及专业的讲解细节,例如讲绘本故事要连同扉页、封面、封皮一同欣赏。在实战演练绘本活动中,导师以试课方式帮助教师们将学习到的理论迅速运用于实际教学。教师们用4F反思法——Fact、Feeling、Finding、Future,写下活动记录、感受、发现以及未来的行动计划。赋能教师成长,让教师们在一场场主题培训中对儿童阅读产生更深的理解,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这是向荣公益基金会对“服务化”的另一个诠释。
“一些乡村学校的校长本身很有想法,想做阅读,但是确实比较缺乏资源,也找不到解决的渠道。他们与向荣公益发生联系后,就非常用心,效果令人惊喜。”丁广泉的欣慰点在于,公益成就了自驱能量的释放。时任河南巩义芝田镇中心小学校长的方振峰,在30多个村小推动阅读,带动了整个乡镇,进而又带动了周边的乡镇。这种自主打样,难能可贵。接下来,向荣公益基金会期待和当地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衔接,提供更大力度的公益支持,让更多的乡村学校受益。
“很多乡村校长的理念和价值体系很超前,很有生命力,一旦做就能持续做,因为他们扎根在那片土地。”这句话是向荣公益基金会对扎根乡村的教育人的礼敬。
3
做有根的教育,是阅读的进阶
“阅读不是终点。”在这个判断之下,向荣公益基金会期待从大阅读观、大学习观的角度,面向更加具有未来价值的需求。在班级图书角的书目中,会有一部分关于乡土教育的书,这是向荣公益基金会阅读项目的特色,也是更深层次的探索方向。
丁广泉有一次去湖南调研时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课。在课上,教师讲到了假山,孩子们有些懵:假山?我们看到的都是真山呀!当学习内容高度城市化,乡村孩子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很多时候处在割裂状态,甚至即便生活在农村都五谷不分,对自己的家乡缺乏了解、认同。这也促发了向荣公益基金会的思考,并且提出“做有根的教育”:乡村孩子的未来不一定在远方,而很可能就在滋养他们的一方水土上。教育要帮助孩子们对自己曾经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有理解、有认同,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自我肯定,而不是仅仅传递“逃离大山”的单一话语体系。在学生时代学习农村发展专业的丁广泉看来,探索乡土教育,其实是回到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乡村教育,还关系到乡村发展。乡土教育项目的设立,很快就为向荣公益基金会引来了新的同行者,于晓红便是其中的一位。
于晓红是一位老教育人。1996年毕业后,她从黑龙江来到山东烟台乡村学校做语文教师,当上校长后还一直教授综合实践活动。在从教的24年中,于晓红在很长时间里都在以义工身份做公益教育。在得知向荣公益基金会推动乡土教育后,她带着多年来对公益的热忱以及对综合实践教育的思考和经验,成为这一项目的专职负责人。“这样可以帮助更多教师、更多学校,而我也可以遇到不同的人、做更多的事。”这句话在于晓红的不辞劳苦中变成了现实。
向荣乡土课程中,
老师带孩子们在农田里观察向日葵。
向荣乡土课程之探寻向日葵的秘密——晓野老师带孩子在农田里观察向日葵
接手项目后,于晓红先是选择了5所学校的10名骨干教师做试点,采用共创模式,以教师们为主体,而不是直接把专家的东西搬来用。她相信,农村教师有能力、有特长,能够自主做这个事情。在做的过程中,教师们会产生新的追求,于晓红负责雪中送炭:当他们觉得理论欠缺、实操能力不足时,针对性配套专家支持;当课程开发无从下手,及时提供模板;当动力不足时,每半月组织一次线上交流……
2022年7月,向荣公益基金会组织了“乡土育未来暑期线上培训”,吸引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的教师、校长,4天时间516人报名,两个群里900多人参与互动,参会人数达1300人次。截至目前,乡土教育示范校已经达到25所。
“关键是,我们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还改善了很多关系。教师们知道了怎么设计让学生喜欢的课程,以及怎么跟学生更好地互动。甚至,一些项目还促进了亲子关系、社区关系。”这一点让于晓红很满足。
实际上,向荣公益基金会的项目和活动设计一直致力于增强四大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社区关系。通过一个活动推动相关方面参与进来,推动一部分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发生联系。就像在乡村夏令营中,好几年没进过学校的村支书,会在开营时对孩子、对学校、对自己的乡村有了更多动容的表达。丁广泉说,有时候为了带动更多方面关注乡村孩子,撬动更多资源进入乡村教育,团队会费尽周折,就像在主动给自己制造“困难”。
如果说这份“困难”有意义,那它应该存在于向荣公益基金会的初衷里:愿乡村孩子都有根、有爱、有未来。